制作新闻类设计印刷周刊一直都是棘手之事。这需要很多员工顶住巨大的截稿压力,汇总大量的新闻,再加上一些卖弄学问的噱头,最后包装给读者。但这一工作现已交给了网络,而且可以实时播报新闻事件,用不着等到一周之后。
蒂娜·布朗(Tina Brown)或许已经知道数字技术的爆发正在颠覆出版行业,但这不能阻止她在2010年末后步入险滩。在西德尼·哈曼(Sidney Harman)买下《新闻周刊》(Newsweek)之后,她把自己的网站《每日野兽》(The Daily Beast)和《新闻周刊》相结合,以拯救这一濒危的业务,但如今哈曼已去,他的家人也收回了财政资助。损失持续增加,拥有《每日野兽》的IAC/InterActiveCorp公司不得不独自承担重负。
布朗曾担任《名利场》(Vanity Fair)和《纽约客》(The New Yorker)的编辑,让她成为《新闻周刊》的拯救者确实是个奇怪的选择。即使在落魄之时(布朗用1美元买下了负债4000万美元的《新闻周刊》),这本杂志的目标受众依然是美国较不发达地区的广大读者,而布朗这枝曼哈顿媒体圈的温室花朵几乎从不曾光顾那些地方。但她还是让《每日野兽》成为了人们热谈的话题,她自己也从未失去让人们谈论的魔力。不过,经营一本新闻周刊对她来说是一个残忍的、也许是不可战胜的挑战。
那些预测她的努力会付诸泪水的人可能会想跳一场胜利舞了。但那会显得很傻。问题不在于蒂娜·布朗,也不在于她观念上的种种痴迷,甚至不在于这本周刊的僵化套路。
问题更加具有存在性:所有的杂志,不管是什么类型,都已经不再拥有良好的市场。
和报纸一样,杂志一直处于衰落状态,但现在,杂志也和报纸一样,似乎到达了悬崖的边缘。上周(同上),发行量审计局(Audit Bureau of Circulation)报告,上半年的报刊亭发行量下降了将近10%。既然一年之间就有10%的零售买主停止购买,说明有根本性的因素在产生影响。 文章由贝得上海印刷厂转载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