据上海印刷网报道:国内部分印刷厂进军文化创意产业,使得一批知名艺术家成为了其客户。但在实践中,却发现,虽然这些艺术家的一幅画少则卖几十万,多则卖几百万乃至几千万,然而,这些家财万贯的艺术家并不像想象般的慷慨,甚至还很抠门。艺术家对其艺术衍生品,从设计、包装、材料、印刷每个细节都要精打细算。并且,艺术家有追求完美的特质,眼不容沙、言语无忌,为他服务的技术人员、销售员等,多有被他言语所伤,不堪其苦。好不容易攀上了艺术大家,钱没捞着多少,反而整天被数落,内心自然不是滋味。
一次,某印刷厂的客户,一位知名艺术家打来电话,声称要来厂里看看作品。该厂以为艺术家又要来“私人订制”,不敢怠慢,细心地把展览室清扫、整理了一番,换上了最新的作品。相关技术人员、销售员当天一直在公司等候。时候到,艺术家来了,同行的还有一位中年人。到展览室参观时,艺术家如同作品的鉴赏者,滔滔不绝的点评,从作品作者、作品的文化地位、收藏价值、鉴赏角度,中年人在旁边、认真聆听。
原来,该中年人是艺术家的粉丝。从话语上看得出,该中年人的艺术鉴赏水平并不高,说话并不到点。但却有浓厚的艺术欣赏爱好,对文化产品有种内心的膜拜,最主要的是,明显看得出来,中年人对艺术家毕恭毕敬,非常在意艺术家的点评,甚至还会拿起小本,不时记下精彩的话。后来主宾会晤,这位平素对印刷厂“横竖看不惯”、批评毫不留情的艺术家客户,竟然替印刷厂说了很多好话。“粉丝”当即敲定了一批文化订单。真是无巧不成书,这批订单的收入,非常之高,比一年从艺术家身上赚到的钱还多得多。
这个案例给人深刻的启发。
其一、不能忽视任何一个客户。也不能以某个客户的订单收入多少,来衡量对他的重视程度。因为,人心不可测。上述案例,从某种程度上说,艺术家或印刷厂,都是在考验供应商。人心是肉长的,“不是不报、时候未到”。如果供应商能够顶住客户的层层苛刻的考验,包括价格上、服务上、产品及质量上、乃至性格上等方面,客户自然会感动,甚至他也会明白自己有时很“过分”。他会懂得如何“回报”供应商。而且往往,客户越是苛刻,越是把供应商折磨得“死去活来”,这种回报就会越多。
其二、重视客户的客户。印刷包装厂,尤其是大型的印刷包装厂,其客户,多有大型出版社、知名文博机构,各部委的客户,这些客户,不乏有知名的艺术家、知识分子、学者专家、作家、或知名企业老总、政府高官。这些人背后粉丝众多,有的是新浪微博上的“大V”。例如聪明的雅昌,团结了包括冯骥才、王石、吴敬琏等一批文化艺术、经济、地产知名人士,团结了央视等知名媒体。这些知名人士及央视等,屡有盛赞雅昌之言论。毫无疑问,这将吸引名人及央视背后的追随者,这种潜在的“客户的客户”,其市场潜力之大,会大得吓人,而且往往会在你意想不到时给你“突然袭击”。 来源:上海印刷公司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