据上海印刷网报道:“因为数字印刷是一个非常狭窄的细分市场,在这样一个B2B市场里,柯达已沦为为企业客户提供技术服务和打印设备的配角,即便柯达重新扮演技术领导者的角色,充其量也不过是一个躲在幕后的“操盘手”。这样的角色当然可以生存,但是很难有更大的发展空间,因为他们已经和直接的消费市场脱离了。
柯达并非没有任何希望,但必须重建新的商业模式。柯达需要重新定义数字印刷时代的未来,并且将此服务模式真正覆盖到广大的客户群中。唯有如此,昔日的柯达雄风才可能重现。然而要实现这一点,柯达将面临的是另一波惊涛骇浪,那就是互联网大潮。
按需打印,这个在十几年前就被诸多影像巨头们提出的概念,在今天这个互联网重塑所有行业的大时代背景下,又被赋予了新的内涵:按需打印已不再是技术提供商的看家本领,它的重心一定会向消费者转移,也就是由消费者定义打印的新模式。
这个时候的王者将不会是技术提供商,而是那些整合能力卓越的公司。这对于柯达来说,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。因为柯达最擅长的是传统的影像技术,而不是设计新模式,特别是在应对快速变化的时代方面,柯达先天缺乏这种基因。”
转型到底有多难,连柯达这样的大公司都被很多业内人士贴上了“柯达转型做数码相机结局还是破产”。
其实倒退十年,在网络不那么发达的时候,印刷行业的发展要比现在好的多,随便在街边开一家复印打印店,也是可以脱贫奔小康的。可现在连福建福州千帆这样的大企业都倒闭了,出现了老板携款跑路的现象。弄得印刷产业的老板和员工都人心惶惶。而“印刷业部分企业举步维艰,某些企业在还没订好发展战略就会倒闭”等这些消极的话语,也不再只出现在某年的预言篇里,而是变成了赤裸裸的现实。
并且印刷企业倒闭不只是中国范围内的事件,更是全球范围内的。由数据可以知道,英国的印刷企业MPG的董事会经过努力依然无法扭转企业在经营上的窘境,6月18日宣布进入破产监管。MPG印刷集团是一家以出版印刷为主的印刷企业。此前,MPG的股东Tony Chard和Andy Simpson曾经试图能够保留公司位于金斯林和柏德明的印刷厂,但是最终未能如愿。MPG公司股东之一兼CEO Tony Chard表示,在企业出现危机之后,企业的员工、债权人、客户乃至供应商,都对企业的自救做出了不懈的努力,但是企业经营积重难返。
为了不走向倒闭,一些岌岌可危的企业,有些打算转型,有些开始裁员,有些搞起了多元化发展,还有些选择被大企业吞并了。
2014又有多少企业将转型?
就算有些企业咬咬牙撑过了2013,但不代表它还能撑过2014,所以这部分企业可能会选择转型,但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又怎么能转型成功呢?企业转型比较成功的,富士胶片肯定算一个,富士胶片,顾名思义,听说过的人都知道这家公司是靠传统胶片起家的,可是如今虽然胶片市场已经萎缩,但富士胶片凭借在胶片领域积累的技术已成功拓展到印刷、医疗、数码影像、护肤品、光学元器件、高性能材料等多个领域,依旧巍峨如初。由此可见,作为一个企业,随机应变的本领是极为重要的,在自己熟悉的领域狡兔三窟是必要的。富士胶片,靠胶片辉煌,而延续这种辉煌,要靠企业转型。
富士胶片集团,作为一家世界500强企业,集团由富士胶片株式会社、富士施乐株式会社、富山化学工业株式会社等三大事业公司组成,全球联结子公司达282家,员工8万余名,2012财年销售总额约合266.83亿美元,营业利润约合13.75亿美元。公司发展到今天,离不开曾经胶片打下的稳固基础,更离不开它成功的转型。
富士胶片这么大一家企业,之所以能成功转型,绝对不是因为运气,而是因为他们在最初了解、制造胶片时就开始不断地学习、研究相关技术,本着一颗为社会服务的心研究最贴近市场的,对人们最有利的技术,并开发相关产品,因此,富士胶片的企业转型。所以,想转型的企业,一定要确定自己有没有足够的技术储备,否则转型不一定是企业的救命稻草,而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。
来源:上海印刷公司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