据 上海印刷公司网报道,将数据采集、数字印刷与3D打印技术融合应用于文物保护与修复还原,在国内尚无先例,只有一次次地尝试和积累。眼下,这些探索已经引起了文物及艺术部门的关注。据透露,印刷集团正与中华艺术宫合作,对其中的展品进行数据采集,以便为将来的修复提供数据参考。此外,双方也有望对一些价值较高的泥塑作品进行3D打印仿制复原,并对外展出。
与手工复制相比,3D打印看起来简单容易得多,可事实上,更费事的工作还在打印之前。除了空间三维扫描采集结构数据,利用平面扫描进行色彩比对也相当繁琐,它对于复制的逼真度意义重大,尤其是洞窟内的壁画复原。
塑像和壁画可以打印,那么,近2米高的窟体又是如何搭建的呢?即在前期数据采集的基础上,用激光对胶合板进行切割,裁剪出高低起伏、凹凸不平的轮廓后,再糊上一层水泥砂浆,误差约为2厘米。
新疆龟兹曾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枢纽,作为我国著名的佛教遗址,龟兹石窟以克孜尔石窟为中心,包括九大洞窟群,其中最早开凿的石窟比敦煌还早200多年。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消磨,石窟的前室大都坍塌,主室、后室残损严重,2万多平方米的精美壁画大面积褪色、剥落,一段记录着文明的历史即将消逝。如何挽救,成了横亘在文物保护部门的一道技术难题。
2011年,上海印刷(集团)有限公司与新疆龟兹研究院合作开展“龟兹石窟数字化保护与高精度还原”项目。项目团队以克孜尔第17窟这一当地最具代表性的石窟为原型,从平面壁画的数据采集到石窟结构的3D扫描、建模,于去年夏天在沪“克隆”出了一座内嵌壁画的古洞窟,实现了科技与文化的完美结合。在此基础上,今年双方又启动了“新疆克孜尔新1窟3D打印复原工程”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