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 | ENGLISH
 
 
 > 2012年
 > 2011年
 

为企业奉献的信念从未改变

 
上海印刷网报道,曹七立,陕西北人印机公司数控车工、数控车二班调度兼班长,全年月均完成工时900余小时,且他带领的班组完成工时居分厂前列,无废品、无回用。参加工作29年来,他爱岗敬业、勤奋好学,积极钻研加工方法,研究加工手段,学习新工艺、新技巧,是分厂最先获得高级技师职称的员工。
 
2012年,他和公司相关人员制作完成了导向辊检测平台,为检测导向辊提供了更精确的数据;他自制跟刀架,解决了长导向辊难加工问题;他重新确定加工工艺,使废旧导向辊再次利用,节约成本约15万元,消化库存轴头成本11万元;他帮助班组人员共同进步,先后培养车工20余人,多次受到公司及分厂领导的表扬,并得到职工的尊重和爱戴。
 
我主要还是干车工工作,同时也积极做好调度和班长的职责,这些工作也不冲突,我有能力和信心干好这三项工作。首先自己必须干好工作,才能更好地带领班组人员完成生产任务,我一定会做到以身作则。平时既要完成分厂的生产任务,做好调度工作,还要细心管理班组的每项事务,及时协调零件流程,我将周计划作为安排生产任务的关键,提前投入长工序和难加工零件,投产过程中按照急件、增加件、返修件、中间工序转外协件有序安排,即保证了加工周期,又使零件加工条理清晰、忙而不乱。通过长期的不懈努力,周计划完成率都在90%以上,为分厂导向辊规模化生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。
 
这可能和兴趣爱好有关系吧,遇到什么问题,我总爱琢磨,只有把它解决了,工作才会踏实。记得在加工Y260、Y148产品的导向辊时,面对直径100-200mm、长度2000mm以上的导向辊,车出的辊面跳动大,并出现中鼓,车出的螺旋线深度不均匀等现象,我便从刀尖圆弧的选用、走刀量、主轴转速等方面寻找最佳的加工参数,自制跟刀架,增加弹簧,把原来的硬接触改为弹性接触,这样改变后,经过多次推敲、试验,终于使精车的直线度、外圆跳动好于之前,螺旋线也没有任何问题,于是我便向技术部门提出了导向辊加工改进方案,建议将原先导向辊加工无中凹全部加工成中凹0.1mm,这项建议也得到技术部门的认可,并作为加工标准确定了下来。在加工1300mm以下薄壁导向辊时,因管子刚性差,加工易出现振刀现象,加工工艺要求双顶两端孔口粗、精车外圆,加工时无法一次完成通车外圆,我就查阅资料,学习新工艺,在原工艺的基础上进行大胆改进,从刀尖圆弧角度选用、速度进给选用等方面入手,经过多次试验,达到了图纸使用要求,并取得了显著成效,一年来,公司使用薄壁导向辊节约费用约10余万元。
 
文章由贝得上海印刷厂转载
 
 
上海贝得印务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沪ICP备15036663号-1     关于贝得 | 法律声明 | 网站地图 | 联系我们